牌子做“减法”,服务群众才能做“加法”
更新时间:2024-04-15 浏览量:
“我去党群服务中心登记办理老年人高龄补贴,社区可办事项一目了然,工作人员全程帮我跑腿办事,真的太方便了!”谈起社区办事的便捷,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兴隆巷街道俪城社区居民张青柳感慨不已。这样的改变得益于玉泉区全面开展村、社区“清牌减负”行动。(4月15日 内蒙古日报)
举手摘下几十块挂在墙上的牌子并非难事,力戒牌子背后的形式主义才是关键。分析“牌子满墙”的“病理”发现,虽然“病症”在基层,但“病灶”却在上级,因为挂牌与否不是基层所能决定的。因此,要有效遏制“牌子满墙”背后的形式主义,核心问题在上级各单位各部门。
据报道,为进一步整治“牌子多”“制度杂”等问题,玉泉区委组织部坚持“保留一批、整合一批、清理一批”,通过“点对点”对接24个职能部门、“一对一”走访133个基层组织,向授牌单位征询挂牌制度规范,向基层单位征求意见建议,梳理汇总制定统一标准,抓好顶层设计,坚持逐步替换、次第更新的方法,真正为“身兼数职”基层工作人员松绑减负。
事实上,牌子挂得多,工作真的得到落实了吗?未必。有群众反映,他们日常生活中最关注的还是公开栏中的内容,之前党支部办公室、会议室里牌子“挂得满满当当”,其实根本看不明白、也不关心。牌子挂这么多,相对应的工作却没有得到真正落实。由此看来,虽然牌子已挂满了墙,但是有牌无服务、上墙不上心。现实表明,挂牌多不等于服务群众就到位,作为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却成了“万能筐”,什么都往里装,反而招致基层干部群众的不满。
一个基层组织挂了多少牌子,并不是决定群众获得感的评价指标。各个部门一股脑地往基层伸手,只会弄得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各种“虚事”,哪里还有心思、精力为老百姓服务?基层人手很有限,“该怎么干就怎么干、该谁干就谁干”的导向要鲜明地立起来,把牌子的数量和种类减下来,把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提上去。
毛泽东同志曾给予我们“放下包袱,开动机器”的谆谆教诲,现在,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在“牌子”上做减法,从而腾出精力在服务群众、解决基层困难上,也是在振兴乡村的事业上做加法。(文君)
上一篇:“跑腿书记”,跑出为民务实好作风
下一篇:大额党费,彰显老党员的初心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