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新时代党员教育的“三大支柱”
更新时间:2024-03-18 浏览量:
在新时代的历史交汇点上,党员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关乎党的建设的根基,更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紧密相连。信仰是党员精神的灵魂,意志是奋斗的动力,而制度则是根本的保障,三者共同构成了党员教育的三大支柱,缺一不可。各级党组织必须深化党员教育工作,全面提升党员的政治觉悟和实践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熔铸坚实的“信仰基石”,“固化”党员教育于心灵深处。信仰是党员精神的灵魂,是行动的先导。“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因此,党员教育必须首先筑牢信仰之基,通过组织党员参观革命圣地、聆听英雄事迹、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让党员在历史的回响中感悟信仰的力量,在英雄的赞歌中坚定信仰的方向。同时,要加强党性分析和党性锻炼,让每一位党员都能深刻理解党的初心和使命,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党员在思想上与党同心同德,在行动上与党同向同行,确保党员教育在心灵深处生根发芽,结出坚实的“信仰之果”。
锤炼坚韧的“意志品质”,“强化”党员教育于行动之中。意志是党员奋斗的动力,是克难攻坚的保障。“党员干部要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在党员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锤炼党员的意志品质,通过组织党员参与急难险重任务、开展实践锻炼、进行心理训练等方式,让党员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意志、在挑战压力中锤炼品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党员教育必须注重实践锻炼,锤炼过硬扎实的“实践本领”,让党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社会现实和民生需求,增强服务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组织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结对帮扶、挂职锻炼等活动,让党员在行动之中体现教育的成效和价值,提升党员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在工作中担当作为、攻坚克难。
构筑严密的“制度保障”,“优化”党员教育的长效机制。制度建设是党员教育的根本保障。“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要进一步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育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确保教育的长效性和稳定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党员,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和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性和创新性,将党员教育与其他工作的融合,把党员教育与时代特征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党员关注国家发展大局、关注人民群众关切,将学习内容与“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决策部署相结合,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熊涛)
上一篇:铸就党员干部的“时代风骨”
下一篇:专题民主生活会要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