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预防消化道出血
更新时间:2023-03-25
浏览量:
消化道出血:顾名思义指的是上至食管,下至肛门之间的消化道出血,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并不鲜见。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原因较多,临床认为主要和消化系统以及全身性疾病高度相关。了解其病因,做好科学预防
一、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1、血管病变:常见的血管病变如胃壁内小动脉瘤、主动脉瘤、血管瘤、脾动脉瘤、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以及胃黏膜下动静脉畸形等等,这些血管病变都是会导致消化道出血的。
2、胃十二指肠疾病: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十二指肠炎、急性胃扩张、淋巴瘤、血管瘤、神经纤维瘤、平滑肌瘤等等一些胃十二指肠疾病也能够导致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的情况。
3、食管病变:如食管溃疡、食管化学或机械性的损伤、食管癌、食管炎等也是导致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
4、肝胆胰疾病:常见的如肝硬化伴门脉高压、门静脉血栓形成、壶腹癌、急性胰腺炎、肝癌伴门脉高压、胆道出血、胰腺癌侵犯十二指肠等。
5、全身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热、肺气肿合并感染、肺源性心脏病、血友病、白血病、尿毒症、淀粉样变性、淋巴瘤、紫癜、凝血机制障碍、结节病等,这些疾病也会导致患者的消化道出血。
二、消化道出血危害
1、失血性休克:这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导致的人体周围血容量严重不足引起的表现,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危及生命。
2、肝性脑病:对于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大量血液寄存在肠道内,肠道细菌分解,血氨浓度增高,诱发肝性脑病。
3、肾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后,大量血液内的蛋白质通过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血中尿素氮含量增加引起肠源性氨质血症,还有长期慢性失血是肾小管处于缺血状态,出现肾小管坏死,也会引起肾性氮质血症。
4、贫血:很多人不明原因的出现贫血,通过咨询发现长期以来有黑便现象,大便检查有红细胞或潜血阳性。所以,长期慢性消化道出血会引起缺铁性贫血。
5、发热:消化道大出血或长期慢性失血后出现低热,具体发热机理不是很清楚,可能和发热中枢调节功能障碍有关。
三、消化道出血如何预防
1、原发疾病的治疗
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食管炎性症状、肝炎、溃疡性结肠炎、肠息肉等疾病均会造成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故临床中如伴有上述疾病,应积极予以治疗,避免发生消化道出血问题。另外,在治疗期间遵医嘱予以自我防护、定期复查、避免消化系统疾病恶化,加强锻炼增强患者体质,是降低消化道系统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2、生活方面
生活习惯与消化道出血具有密切关系,饮食方面,应避免暴饮暴食及刺激性饮食,并戒烟戒酒,烟草中的毒害物质会增加患者血液粘稠度,造成其胃底静脉曲张等原发疾病症状加重,故导致其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升高问题。酒精对胃部、肠道的刺激较大,过量饮酒是造成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中屡见不鲜,尤其针对部分胃炎、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应予以戒酒。同时,严禁患者食用过热或过凉的饮食,不得在短时间内食用大量的难消化食品,防止增加患者的消化负担,对此患者需注重自身饮食的科学合理性,提高其健康水平。运动方面,运动能够增加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对原发疾病症状改善、预防消化道出血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每星期运动次数在4次以上。
3、用药方面
临床诸多药物均会对胃肠产生刺激作用,需注意临床药物的使用情况,尽量不选择胃部刺激性的药物,在必要使用时,可配合胃部黏膜保护药物联合治疗。另外,在用药期间需对自身反应情况加以检测,如存在胃痛、上腹胀痛、恶心呕吐、呕血、黑便等症状时,须立即前往医院诊治,防止发生大量出血问题。
4、定期体检
由于造成消化道出血的疾病较多,因此需注意定期健康体检的重要性,一般而言,无任何消化系统疾病症状的患者,每隔2-3年可进行一次内镜检查,如患者年龄超过45岁,可每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通过健康体检能够及时发现早期病变,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消化道出血发生比例的重要措施。另外,隐匿性消化道出血也应予以警惕,此类患者出血量较少,故临床症状不明确,如患者存在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查明原因。
5、改善情绪
消化系统疾病与人体情绪具有密切关系,长时间处于压力、紧张、焦虑等状态下,极易诱发消化系统疾病,进而增加了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比例。应正确认识和对待到生活及工作中的挫折,尽量避免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学会开解自己,在情绪失落、郁闷时可通过旅行、与朋友倾诉等方式排遣,保持身心健康,是降低消化系统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上一篇:达川区百节镇成功举办“感党恩,跟党走,逐梦新征程”主题演讲比赛
下一篇:南充市嘉陵区:社区食堂多维服务 构建“一老一小”幸福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