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先锋网
网站首页 前沿动态 社情民意 乡村振兴 群众路线 时代先锋 先锋观察 组工建设 教育之声 先锋评论 今日关注 党建之声 本网聚焦

18岁少年车祸重症险丧命 多学科协作创生命奇迹

更新时间:2025-10-16 浏览量:

国庆假期,本该尽情享受青春美好的18岁少年小杨,却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中,与死神展开了殊死搏斗。这场意外将他从充满希望的青春赛道,瞬间推到了生死的悬崖边缘。

急诊警报:拉响死生的竞速征程

“滴——滴——”达州市达川区人民医院急诊室的警报声尖锐刺耳,当医护人员看到小杨时,心瞬间沉入了谷底。这个年轻的生命,此刻已陷入深度昏迷之中,全身不受控制地持续抽搐,口吐白沫,血压和心率等生命体征如同失控的过山车,剧烈地波动着。每一秒的流逝,都像是在死神的镰刀下多徘徊了一步。

紧急完善CT等检查后,一组令人揪心的诊断结果摆在医疗团队面前:特重型颅脑损伤、双侧额颞顶部巨大硬膜下血肿、多发颅骨骨折、脑脊液耳漏,还伴随继发性癫痫发作。神经外科医生深知,这样的伤情,意味着超80%的死亡率,即便闯过“生死关”,也极可能留下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终身残疾。对于刚成年、人生才刚刚拉开帷幕的小杨,以及他的家庭而言,这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

“谭医生,求您救救他!不管他以后怎么样,我只要他活着!” 接到消息的小杨父母冲进医院,看到昏迷不醒的儿子瞬间崩溃。母亲双手紧紧攥着神经外科医生谭小林的衣角,声音因过度悲伤而颤抖。

同样身为父母的谭小林强忍心疼,语气坚定却又无比温和:“我特别理解你们的心情,我也有两个孩子,一定会拼尽全力!”

多科联动:生死时速的全力救援

时间就是生命,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即刻开启。谭小林迅速行动起来,牵头启动了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神经外科团队第一时间到位,同时紧急联动麻醉科、手术室、重症医学科(ICU)组建多学科抢救小组。从术前评估、方案制定到手术器械准备,各科室无缝衔接,仅用30分钟便将小杨推进手术室。无影灯下,手术团队全神贯注,历时6小时完成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等复杂操作,一点点地将死神的“魔爪”从小杨身上剥离。

术后,小杨被转入ICU接受24小时严密监护与高级生命支持。医护人员轮班守护,精准调整呼吸机参数、密切监测颅内压变化、细致做好感染防控,每一个操作都力求精准。

康复超预:医护协作的温暖延续 

奇迹,在精心呵护中悄然降临。术后第一天,小杨竟能遵医嘱完成抬手、睁眼等简单动作术后第二天,他彻底清醒,当护士拨通家属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一声清晰的“妈妈”时,守在ICU外的小杨妈妈瞬间泪崩,愣在原地反复确认:“这真的是我儿子的声音吗?”这声呼唤,不仅唤醒了少年的生命,更驱散了笼罩整个家庭的绝望阴霾。

术后第五天,小杨病情平稳,顺利转入神经外科普通病房。主管医生谭小林坚持每日早晚两次查房,通过细微的表情、动作变化判断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护士长胡梅则带领护理团队,手把手教家属如何进行口腔护理、翻身拍背,指导小杨开展肢体功能锻炼。从完全卧床到需人搀扶行走,再到能独立缓慢迈步,从依赖鼻饲管、导尿管到生活基本自理,小杨的康复速度超出预期。

锦旗致谢:医患同心的绮丽画卷

“医技医德赛华佗,体贴入微如家人!” 术后第七天,小杨妈妈捧着一面鲜红的锦旗,郑重交到谭小林手中,话语里满是感激:“刚知道孩子病情时,我和他爸在监护室外连饭都吃不下,根本不敢想他能醒过来,更别说恢复得这么好!谭医生不仅救了我儿子的命,更是救了我们整个家!”这面锦旗,不仅是对医护人员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的赞美,更是医患之间深厚情谊的温暖见证。

从命悬一线到重获新生,这场发生在国庆期间的生命奇迹,不仅是谭小林团队精湛医术与仁心仁术的见证,更充分彰显了医院多学科协作(MDT)机制与高效急救体系的强大力量。从急诊接诊到手术抢救,从ICU监护到普通病房康复,各环节无缝衔接、高效联动,用专业与速度为患者筑起生命防线

如今,小杨已顺利出院,回归正常生活。这面承载着家属感恩的锦旗,也成为激励医院全体医务人员的动力。未来三院医护团队将继续秉持“生命至上”的理念,不断提升急危重症救治水平,为更多徘徊在生死边缘的患者,点亮重生的希望之光。

文章来源:达州市达川区人民医院 文章作者:神经外科

上一篇:黎平县孟彦镇:“党建+新媒体”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下一篇:达川区管村镇:排查隐患+摸排设备 筑牢安全生产“防护网”